“目前,全國多個城市競相布局低空經濟,湖北與武漢若能充分發揮稟賦優勢,將“千湖之省”轉型為“千機場之省”,將可重塑武漢“空中樞紐”的區位優勢。”
15日,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院長譚剛毅在武漢市社科院大江論壇第43期講座上,以《面向未來的低空人居環境建設與城市能級提升探索》為主題,指出低空經濟是潛力巨大的長期賽道,一旦大規模商用和普及,將重塑未來出行格局,創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帶來“立體交通”和多維人居環境。
發展低空經濟,首先要打破“規模不足”瓶頸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同等服務效能下,低空模式的成本往往更低。只要解決安全、效率、規模三大問題,低空經濟不止于‘飛起來’,更是重塑文明與城市的新質生產力”。譚剛毅稱。
據行業預測,未來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元,部分機構甚至預測將達5萬億元以上。低空經濟前景廣闊,但當前發展仍面臨“叫好不叫座”的現實困境。
譚剛毅用一組數據直觀展現差距:2023年全年中國民航運輸架次約100萬架次,而小型飛行航空器年飛行量僅2000多架次,量級相差50倍。“規模不足直接導致商業閉環難以形成,現在多數項目靠政府補貼、情懷投入或資本輸血,盈利模式難以持續。”
他進一步分析,低空經濟要實現“從試點到產業”的跨越,需突破三大核心痛點:首先是空域放開不夠,基礎設施滯后,空域規劃尚未形成“立體網絡”,以及安全高效的空中管控系統;其次,應用場景單一,大眾化、高頻次場景,如日常配送、未來的城市通勤等尚未普及,多數應用集中在“非盈利優先”的急救、巡檢領域,規模效應難以釋放;另外,標準與法規也面臨空白,“飛行汽車在地面歸交管管,起飛后歸民航管,起飛瞬間出問題誰負責?”這類跨界監管難題,以及空域產權、噪音管控等倫理問題,仍需突破制度瓶頸。
“低空經濟絕不是簡單的‘飛行工具+運輸’,它是能重塑人居環境、改變城市形態,使人類從“地面主導”邁向“空地一體”,甚至可能推動‘空權文明’到來。當前美國在通用航空領域仍領先,但在低空領域中國已是局部全球領先,未來有望在低空領域引領全球發展。”譚剛毅稱。
長江、東湖,可成為武漢最優的“低空跑道”
在全國低空經濟布局中,湖北與武漢憑借獨特的區位、產業、資源優勢,蘊含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他分析,從區位上看,飛行載具核心運行半徑多為幾十至兩三百公里,武漢“九省通衢”的中部樞紐地位恰好契合這一需求:既聯動華中,輻射全國,又能在飛行器維修保養、區域物流配送等領域,可形成“集聚-輻射”效應,彌補過去“中部內陸”的區位劣勢;
從產業上看,武漢擁有完整的汽車制造產業鏈與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經驗,而低空飛行器與汽車在動力系統、智能控制等領域技術互通,可關聯復用產業資源;
從科研上看,武漢高校與科研院所密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在航空航天、智能導航、建筑規劃、遙測遙感等領域的科研實力,為低空經濟提供了技術與人才支撐。華科大超常規布局低空經濟,在全國率先成立以未來低空智慧城市環境系統架構的低空經濟研究院,短期內已完成微專業、交叉學科學位點授予等相關籌備工作,集中15個學院開展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
從資源上看,湖北、武漢湖泊眾多,星羅棋布,被譽為“千湖之省”。其特質恰好是低空航道的優選和低空經濟的“天然試驗場”。“過去湖面因水運需求低被閑置,現在卻是低空飛行的黃金空間——無地面建筑遮擋,空域干擾少,可用于飛行器起降測試、低空文旅、湖面物流等場景。”
譚剛毅舉例,武漢長江、漢水沿線,東湖及周邊湖泊,未均可變成最優的“低空起降戰場和跑道”,甚至每個湖泊都可配套建設低空起降點與服務設施,實現“千湖之省”向“千機場之省”轉型。此外,湖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多樣,雨雪、凍雨、山地、峽谷氣流等時有發生,也可為低空飛行器安全性能研發提供“全方位測試環境”,成為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獨特優勢。
從政策上看,武漢已明確規劃:2027年“用起來”,2030年“強起來”,建成完善的低空經濟運行體系,重點發展整機制造、智能調度、場景應用等核心環節;同時,武漢城市圈協同發展戰略推進,可避免“單兵作戰”,為低空經濟構建“市域聯動、區域協同”的發展格局。
軍山,可打造武漢低空經濟綜合“示范區”
“軍山處于城區-城郊-鄉村過渡區,現階段人少場景多元安全;周邊又有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協同,是武漢低空經濟發展最佳的‘綜合試驗區’。”譚剛毅和武漢市社科院專家現場討論一致認為。他透露,其已和華中科技大學的劉小虎教授聯署向政府提交了詳細提案。
譚剛毅指出,對于武漢的發展路徑,可采用‘先隔離后融通’的策略,先在小范圍區域進行技術驗證和模式探索,再逐步擴大應用范圍,最終實現區域融通。
從場景適配性來看,軍山兼具城市居住、商業、教育、產業板塊與村鎮、郊野空間——人流物流干擾少,安全系數高,可全方位測試低空物流、醫療救援、城市巡檢、低空文旅等多元場景。
從產業協同性來看,軍山的產業布局與低空經濟高度契合:周邊有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可與低空飛行器研發形成技術互補;漢南機場雖目前利用效率不足,但經改造后可成為低空飛行器起降、綜合測試飛行者大會等飛行運動的核心樞紐。
譚剛毅介紹,華中科技大學軍山校區已落成使用,且與東風汽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華科大-東風”的科研就地轉化、專業型人才培養的模式,與經開區政府、屬地低空產業園區以及引入頭部企業,形成“高校研發+企業轉化+基礎設施支撐”的產業生態閉環,也為低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他建議,可將軍山片區與武漢經開區、仙桃等周邊區域統籌規劃,打造“低空經濟產業集群”,承接武漢中心城區產業鏈溢出,同時為周邊城市提供低空服務支撐,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格局。
低空經濟是新一輪空間革命的核心載體
“每一次科技產業變革都是多維度的綜合革命,‘空間革命’是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標志。而低空經濟正是當前新一輪‘空間革命’的核心載體。”武漢市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樊志宏稱。
他指出,從農耕時代的二維地面空間,到工業時代的三維建筑空間,再到信息時代實體與虛擬融合的多維空間,人類對空間的利用方式始終推動著文明進階。若無法催生新的空間生產方式,便不能稱之為全體系的科技產業變革。
“目前,無人駕駛雖在智能網聯技術加持下實現突破,但仍是在工業革命時期形成的地面快速交通基礎上的遞進式發展,并未脫離傳統空間范疇;而低空經濟則是全新的空間領域,是本輪科技產業變革中空間革命最具顛覆性、代表性的體現。”樊志宏認為。
低空經濟核心挑戰在于實現“人-機-物高效協同”,構建高度復合、復雜的有機體系,而這種新協同形態,正是信息時代未來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價值創造的關鍵載體。
在全球科技競爭的“無人區”中,新空間的制高點爭奪成為關鍵。他呼吁,低空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高校、智庫的協同發力,政府負責構建基礎設施與制度體系,企業聚焦技術研發與場景落地,高校提供人才與科研支撐。從而在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的空間拓展中,各自找到自身發展新機遇,合力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劉光菊 秦朗
【來源:九派新聞】
譚剛毅:讓“千湖之省”變“千機場之省”低空經濟有望重塑武漢“
“目前,全國多個城市競相布局低空經濟,湖北與武漢若能充分發揮...(550 )人閱讀時間:2025-10-20億航智能發布VT35新品 低空經濟商業化加速起飛
記者獲悉,億航智能10月13日全球首發新品VT35(復合翼構...(992 )人閱讀時間:2025-10-14滴滴入局低空經濟 產業資本加速搶占“空中的士”賽道
近期眾多鋰電廠商,包括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創新航科技...(684 )人閱讀時間:2025-10-13活力中國調研行|低空經濟重塑湖北竹山發展版圖
金秋時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麻家渡綠松石小鎮上的竹山通用機場...(690 )人閱讀時間:2025-10-11低空經濟報
微信二維碼
微信號:18026288868Copyright ? 2024-2024 低空經濟報 版權所有
備案號:蘇ICP備20230251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