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天空很忙碌,打“飛的”即將成為一種新的出行方式。
為加快推進上海市低空飛行服務管理能力建設,支撐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日前,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印發《上海市低空飛行服務管理能力建設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其中提出,將在2027年年底前,全面形成上海市低空公共航路網絡架構,累計劃設低空飛行航線不少于400條。
“上海被譽為我國‘民航第一城’,民用航空產業基礎雄厚。國產大飛機C919、ARJ21都是由位于上海的中國商飛制造。”御風未來副總裁岳婷婷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在中國從事“空中出租車”eVTOL研發并實現首飛的5家公司里,有4家是在上海誕生的,上海是國內eVTOL企業最為集中的城市,企業間的互動合作能夠促進技術成果快速轉化,加速產品迭代和創新。
上海的優勢
《方案》按照“示范先行、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建設步驟,主要分三個階段:建設籌備階段(2024年年底前)、建設及試運行階段(2025年年底前)、優化提升階段(2027年年底前)。
具體來看,在建設籌備階段,上海將持續推進低空飛行服務中心、低空飛行綜合監管服務平臺等建設前期工作。在建設及試運行階段,上海將開展低空公共航路劃設研究,累計劃設低空飛行航線不少于150條,初步構建本市低空公共主干航路網絡,同步協同推進低空飛行起降點、以及通信、導航、監視等配套設施建設。在優化提升階段,將推動開展上海市低空飛行服務管理立法工作。上海市低空飛行綜合監管服務平臺具備風險評估、容量管理、輔助決策等更高功能,低空飛行起降點以及通信、導航、監視等配套設施基本建成。
此外,《方案》還提出,推動重點地區先行示范。依托“上海市低空協同管理示范區”,金山區加快低空飛行協同服務管理模式機制創新,做優做強“‘海—岸—城’智慧物流”運輸場景。楊浦區加快打造城市核心區復雜環境下的低空物流配送示范場景,探索構建區域內低空航路航線網絡。青浦區重點推進載人飛行試驗、跨區域低空物流運輸等示范場景,探索構建跨區域、跨省域低空飛行服務管理協同機制。臨港新片區加快低空飛行配套設施建設,開展低空融合飛行試點,探索低空融合飛行相關規則、技術、標準。
岳婷婷表示,低空經濟發展空間巨大,但依然是一個新興賽道,一些新興技術研發投入要得到回報的周期仍然較長,需要投資者有足夠的耐心,在低空經濟領域深入耕耘5至10年甚至更長時間。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上海具備豐富的風險投資資源,能夠為長期投入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有越來越多耐心資本持續投入和積極參與到低空經濟的發展中。
“此外,得益于長期以來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深耕,上海擁有大量航空航天人才。比如中國商飛通過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功,培養了一批研發工程師以及熟悉民航適航標準和安全管理的專業人才,為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資源支持。”岳婷婷表示。
事實上,早在2022年發布的《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中,上海在未來空間領域明確提出要布局“低空經濟”,并率先在全國提出開發eVTOL這一前沿新興領域。
今年8月,《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下稱《行動方案》)正式發布,其中明確提出,到2027年,上海將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發設計、總裝制造、適航檢測、商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打造上海低空經濟產業創新高地、商業應用高地和運營服務高地,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經濟創新發展中走在前列。
在上海,“打飛的”正在逐漸成為現實。近日,上海黃浦江低空夜游首飛成功,游客可以乘坐直升機“空中打卡”夜色。今年10月,蘇州吳江至上海虹橋機場的直升機低空接駁航線正式開通。8月18日,連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江蘇昆山城市航站樓的直升機載客航線正式開通,這也是國內首條跨省定點低空載客運輸航線。
為支持低空飛行場景應用,《方案》提出,支持相關企業加快探索跨區域干線物流、跨江跨海運輸、農副產品進城、城區生活配送等“低空+物流運輸”。支持具備條件的運營商試點開通樞紐接駁、城際出行等空中交通航線,探索“低空+載人交通”出行新模式。支持“低空+應急救援”“低空+文化旅游”“低空+智慧城市”等應用推廣。
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今年3月,低空經濟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將低空經濟定義為增長引擎。隨后,全國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支持低空經濟發展,以搶占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制高點。
“隨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入推進,政策環境得到了不斷優化,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
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5059.5億元,增速約33.8%,2026年有望達到10644.6億元,3年復合增速達28.1%。據中國民航局預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達1.5萬億元,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10年復合增速8.84%。
在低空經濟產業鏈中,eVTOL作為中游制造端重要的載體,占據全產業鏈價值的50%以上,是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在低空經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產業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eVTOL產業規模達到9.8億元,2024年將迎來第一輪商業化爆發周期,產業規模有望大幅提升,預計在2026年將會迎來商業化元年,到2035年,中國eVTOL市場空間預計會達到5292.8億元,eVTOL設備數量將達到5萬臺。
“作為低空經濟中的eVTOL主機廠企業,我們非常高興看到各地政府針對自己產業的情況及區位優勢,制定了許多推進低空應用場景相關的政策。”沃蘭特市場總監付常銀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低空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領域,目前還是一片藍海,將會對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付常銀表示,空域的管理制度對載人eVTOL主機廠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了eVTOL到底能不能飛起來。城市間航線的規劃和運營,起降點及充電設備等基礎設施等,也需要地方政府及運營公司的協作。此外,專業化研發人才的培養也十分必要,比如C919、ARJ21就為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化人才。
據悉,沃蘭特VE25-100型eVTOL可在商載客運、應急救援、貨運三種構型間轉換,也是目前中國唯一設置了主副駕的載人eVTOL,可以完整覆蓋低空觀光、短途運輸、市內出行、應急救援、貨運、飛行員培訓、私人飛行等全場景。“預計在8至10年之后,隨著空域管理制度的成熟與起降點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自動駕駛技術相關技術的成熟,家用私人飛行器也會成為一種可能,屆時eVTOL也會進入私人市場。”付常銀說。
在岳婷婷看來,各地紛紛支持和加碼布局低空經濟,表明低空經濟是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經濟形態,已經成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和搶占未來產業制造高點的重要方向。這種趨勢不僅有助于低空經濟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的加速,還能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空域管理的進一步完善。
據岳婷婷介紹,目前,御風未來有兩大業務,一個是做大型載人垂直起降飛行器,一個是做中小型垂直起降無人機。大型載人垂直起降飛行器的主要應用場景是低空載人出行;中小型垂直起降無人機產品已經在持續批量化生產和交付,廣泛應用于公安、應急、消防、能源巡檢、物流運輸等多個領域。
“低空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因此,各地紛紛加大對低空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快布局低空經濟產業,以搶占先機,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國內咨詢機構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未來,隨著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低空旅游、飛行培訓、無人機應用等領域將會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同時,低空經濟的發展也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航空制造、電子信息、物流配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低空經濟的發展將會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低空經濟報
微信二維碼
微信號:18026288868Copyright ? 2024-2024 低空經濟報 版權所有
備案號:蘇ICP備20230251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