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這是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低空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2024 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現“低空經濟”后,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低空經濟又一次發出的明確政策信號。
面對這條萬億級新賽道,氣象部門該如何依托獨特的業務基礎、科技和資源優勢,助力低空經濟“高飛”?它又給氣象工作帶來了哪些新機遇?
一問場景:低空經濟圖景上面臨哪些氣象新課題?
在八達嶺上,游客一鍵下單,餐食很快就能降落在城樓上;在南海之濱,通過“天路”,海鮮從舟山到上海所花費的時間能縮短整整兩個小時;在田間地頭,“植保小能手”可精準、均勻、高效地噴灑農藥;在崇山之間,借助“天眼”,電力專家能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對輸電線路“把脈問診”……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來臨了。
在任何一片低空,隨時、隨地都可能有來自不同平臺、不同型號的航空器出于不同應用目的上升、下降、改變航向?!斑@與大型飛機公共運輸航空及地面交通的組織運行方式完全不同。”中國氣象局航空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北京全球氣象導航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說,如何確保它們飛得了、管得住、干得好?“這些行業發展特點、堵點、痛點,也是氣象部門大有可為的關鍵點?!?/p>
先說“飛得了”。業內普遍認為,低空經濟,指的是依托于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據實際需要可延伸至不超過3000米的低空空域,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但從氣象視角來看,絕大部分飛行高影響天氣,如低空風切變、低能見度、強降水、強對流、晴空湍流、積冰等在這一空域易發、頻發。
中國氣象局邊界層氣象重點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郭建平指出,3公里以下的大氣環境,包括邊界層和部分自由大氣層,是地氣之間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湍流-對流相互作用復雜,受復雜下墊面和云雨影響大。研究顯示,氣象條件是影響低空飛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對航路規劃、飛行“窗口期”把握等有重要影響,風切變、湍流和微下擊暴流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低空航空器發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3公里以下的大氣環境示意圖 圖片來源:郭建平
在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強對流監測預警科工作的逄俊漢也指出,由于低空飛行全程處于對流強、變化劇烈的大氣環境中,從起飛到降落都需要高度關注氣象條件,對服務的精細度和提前量也有更高要求。相比之下,中高空、中型以上運輸類航空活動只在起降階段受天氣影響較大。
再說“管得住”。低空飛行路線的劃分、飛行規則的制定和運行過程中的指揮調度,都需要充分考慮氣象因素?;浉郯拇鬄硡^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常務副主任蔡銀寅指出,在低空經濟時代,天氣特征是適飛空域、時域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依據。如管理方需要根據低空區域氣象(特征)風險評估和區劃開展航線區域的劃定和分類,特別是需要針對易發雷暴、風切變、龍卷風、狹管效應等的低空區域,提出航線分類、飛行器分級管控等建議;操作方在飛行過程中,需要及時感知起點、落點、航線區域對應飛行時間的天氣實況,提前做好安排,確保飛行安全。
最后說“干得好”。趙東認為,“低空+”是行業未來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但物流、農業、消防、旅游、應急救援等多種應用場景對氣象條件的敏感度和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各有不同。比如,城市空中交通需要提供實時氣象監測數據和精細化氣象預報,為不同類型飛行器提供導航支持;低空物流需要根據客戶需求、安全、效率、成本等,提供飛行路徑規劃、飛行“窗口期”預測等服務產品;低空應急救援需要實時提供救援區域天氣狀況和面向具體救援參與者、具體救援動作的氣象條件預測、氣象風險實時感知與預警等產品。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航空電子電氣學院(無人機學院)副院長周超也表示,在參與地方低空經濟應用場景開發論證咨詢等相關工作時,也會關心全年綜合天氣情況,尤其是當地適合飛行的天數。這也需要地方建設滿足低空飛行器安全運行需求的氣象基礎設施,并讓相關人員了解航空氣象的重要性、特殊性。
當然也要看到,低空經濟發展在對氣象服務提出全新需求的同時,也為氣象部門提升業務能力、融入社會治理插上新的“翅膀”:多地出臺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要將氣象部門納入低空經濟產業領導小組,推動氣象工作融入低空監管服務平臺建設、低空飛行器探測場景建構、低空監測設施建設等,為相關氣象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法研發應用營造良好環境。
6月12日,陜西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無人機氣溶膠邊界層環境觀測試驗團隊開展基于多旋翼無人機的氣溶膠邊界層環境觀測試驗。攝影:屈啟航
不僅如此,隨著相關產業發展,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機器)等飛行器將助力織密空基觀測網,并為“邊探測、邊播撒”的精準高效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提供新途徑;同時多地正在推進的低空數字孿生系統建設,也將為數字孿生大氣建設提供新思路、新方式和新的應用接入場景。
在“氣象×低空經濟”領域,新的活力正在迸發,新的動力正在凝聚。
二問探索:氣象部門在低空經濟領域進行了哪些實踐?
在航空氣象服務領域,氣象部門早有布局,現已初步建立覆蓋民航和通航全航線、多時效、三維立體的航空氣象預報服務技術體系。
在此基礎上,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謀劃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氣象工作融入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局:積極組織開展關于氣象賦能低空經濟發展的調研,總結探索經驗、摸清服務需求、凝練工作思路;召開航空氣象技術產品開發應用研討會,梳理相關產品及研發任務清單;組建中國氣象局邊界層氣象重點創新團隊,加強技術和人才積累;與江西、陜西等多省政府在發展低空經濟等方面深化省部合作……
首屆低空經濟氣象前沿科技研討會圓桌討論 圖片來源:深圳市氣象局
各級氣象部門也緊跟中國氣象局黨組要求和地方部署,著力激活低空經濟發展“引擎”——
在內蒙古,氣象部門依托自治區級勞模創新工作室,組建多單位和跨學科創新團隊,搭建航空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和產品研發平臺,同時設立專項基金,通過“揭榜掛帥”立項方式,結合中國氣象局創新發展專項支持,開展通航機場地面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機場進近區危險天氣預警和航路危險天氣預報預警技術和產品研發。自治區氣象局還組建內蒙古通航氣象預報中心,建立多單位協作的航空氣象業務服務機制。
10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氣象局增雨(雪)無人機圓滿完成試飛各項任務,正式投入業務運行。攝影:李姝影
在江西,省氣象局建立有機構、有專班、有平臺、有技術、有產品、有服務規范的“六有”通航氣象服務業務體系,與多部門聯合共建全國首個通用航空氣象服務臺,服務范圍覆蓋江西境內56家涉及低空飛行業務的省內外企業。省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龍余良介紹,自該服務臺成立以來,已為6500余次飛行計劃提供保障,試點服務企業均沒有出現因氣象條件而產生的險情,獲省機場集團、省通用航空協調運行中心、通航企業等的普遍好評。
江西省通用航空氣象服務臺 攝影:黃奕廷
在湖南省通用航空服務中心長沙飛行服務站,省通航公司與省氣象局合作研發的通航氣象服務平臺已接入監控指揮中心平臺。省氣象服務中心專業氣象臺副臺長謝睿恒表示,依托通航氣象服務平臺,湖南氣象及通航部門可面向應急救援、空中游覽等低空飛行場景,為106家通航企業、20家機場提供服務。自2022年9月該平臺投入使用以來,共服務22萬余個飛行架次。今年,在湖南岳陽地區堤防決口處置中,氣象部門依托該平臺為54架次搶險救災飛行提供保障,共助力運送人員49人次,物資9噸。
湖南通航氣象服務平臺界面 圖片來源:馬晶昊
走進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電腦屏幕上涵蓋12個大類、38個小類、146列數據標準的“低空氣象數據基準線”一目了然。在這個產品體系里,融合多模式、多技術路線生產出的臨近、短臨、短期、中長期預報產品具備統一標準,精細到秒級的風速、分鐘級的降雨等實況數據產品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覆蓋深圳境內低空飛行起降點和航線格點。蔡銀寅介紹,日前,深圳市氣象局已落實市政府要求,初步構建低空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的理論框架體系并完成全國首個相關模型試驗,正在牽頭編制低空氣象相關標準,聯合有關力量組建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低空經濟專業委員會。
“低空氣象數據基準線”產品界面圖 圖片來源: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
在四川,圍繞自貢市無人機及通航產業集群發展,氣象部門進一步深化無人機氣象服務應用場景建設,于2023年推動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和自貢市政府共建國家級無人機氣象觀測基地。今年5月,自貢市氣象局與四川省氣象臺、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航空氣象學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正聚焦關鍵技術難題、高層次氣象人才培養和資源共建共享等,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
自貢鳳鳴通用機場 圖片來源:貢井區委宣傳部
在低空飛行器的氣象應用方面,中國氣象局于2018年啟動大型無人駕駛航空器氣象觀測專項計劃“海燕計劃”,已連續多年成功組織實施了針對臺風、青藏高原冰川的高時空分辨率垂直探測試驗,驗證了基于高空大型無人機的機動觀測的可行性,初步建立了以氣象探測目標為導向的機動式氣象觀測試驗流程。中國氣象局還組織指導四川、甘肅、新疆等地氣象部門利用大型、中型無人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保障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
三問未來:“氣象×低空經濟”如何更好發揮乘數效應?
在我國發展低空經濟的過程中,氣象部門主動謀劃并開展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提升空間。
一方面,我國低空經濟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強化頂層設計、提升安全監管能力、健全完善基礎設施和基礎規則制度體系、培育良好業態等方面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這也意味著,許多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部署仍處于探索、試驗階段,對相關部門的權責分工尚不明確。
另一方面,氣象部門相關業務能力有待提升。有專家指出,低空飛行具有多點位、多線路、微尺度的服務需求。但當前,針對低空,特別是近地空域的垂直快速氣象觀測技術體系尚未建立,現有預報產品在精細度、精準度方面均難以滿足面向復雜航路、高密度飛行的飛機調度及空域管控需求,低空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標準亟待制訂,低空氣象服務領域人才儲備尚不能滿足需求。
綜合來看,專家們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在體制機制建設層面,要抓住“主動融入”“高效協同”和“統籌管理”三個關鍵詞。
其中,趙東建議,氣象部門要在地方政府的統一框架下,參照世界氣象組織與國際民航組織的合作模式,同民航、公安等相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建立設施互通、數據共享、產品互適、平臺共建、技術共研、協作共贏的合作機制,形成工作聯盟。同時建議地方氣象部門積極參與地方低空經濟建設示范項目,爭取在基礎較好的省、市建立低空氣象服務試點,打造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示范標桿。
蔡銀寅建議,要以發展氣象科技產業為抓手,聚焦低空氣象細分領域建設產業科技創新平臺,聯合社會力量構建低空飛行“氣象監測網”;推動建設低空經濟“氣象數字網”;孵化培育低空“氣象賦能網”,重點賦能低空經濟的裝備制造業及科技服務業這兩大產業鏈條。
周超重點提出,現階段部分地方存在對“如何形成低空經濟”以及航空氣象業務理解不足,甚至把天氣預報等同于航空氣象業務的問題,需要加強相關宣傳、闡釋,推動地方政府在布局低空起降點或機巢,以及規劃低空航路航線時,統籌考慮、一體推進低空氣象監測設施設備建設。
中國氣象局相關職能司也正在謀劃與有關部門對接,從航空器制造、適航審定、飛行管制、空域劃分等各個層面,將氣象保障低空飛行安全相關任務納入政策文件中,并推動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制定。同時,在行業內部對低空氣象監測和預報服務等加強統籌管理。
二是在業務能力建設層面,要緊扣科技“硬實力”和服務“軟實力”兩大重點。
在科技“硬實力”方面, 謝睿恒聚焦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提升,建議加強部門合作,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統籌考慮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現有和未來布局,整合相關設備、數據等資源,以統一標準構建低空經濟和通用航空氣象立體觀測體系。尤其要充分依托城市高層建筑、通信鐵塔、智能桿等公共基礎設施,大力推進低空氣象社會觀測站網建設,同時基于氣象衛星、雷達、數值預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開展飛行安全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風險預估等產品研發。
作為低空經濟氣象科技創新工作方案編制組組長,郭建平認為,低空經濟氣象學是傳統邊界層氣象學面向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拓展的新興交叉學科。建議按照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要求,直面低空經濟對氣象科技和服務的需求痛點,以“低空氣象理論-監測感知-預報預警-應用示范”為主線開展科技攻關工作,尤其是聚焦復雜下墊面對近地層的影響和濕邊界層過程等,推動低空航空危險天氣監測感知、預警預報、低空飛行氣象風險評估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
在服務“軟實力”方面,多位專家關注到,低空經濟產業鏈涉及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基礎設施與配套保障建設等多個環節,鏈條長、分支多、場景復雜,這需要氣象部門深度嵌入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梳理氣象服務需求清單,面向政府、行業部門、社會企業等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研發低空氣象服務產品。同時,數字經濟時代也呼喚氣象部門充分擁抱新技術,以數智化手段推動氣象信息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
三是在人才隊伍建設層面,要大力培育低空氣象領域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郭建平建議,加強邊界層氣象、中尺度氣象、航空氣象等相關學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聯合培養人才,集中力量開展低空經濟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低空經濟氣象科技合作、交流,助力低空經濟“騰飛”。
趙東表示,此前,依托中國氣象局9個重點開放實驗室之一的中國氣象局航空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氣象與民航部門已經在聯合推動跨學科人才隊伍建設,未來還將繼續立足實踐,為學員提供實習和實訓平臺,加速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復合型人才成長。
四川省氣象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劉平建議,立足低空氣象科研創新平臺或實體化服務機構,有針對性地組建不同應用場景的氣象服務科研創新團隊,選派優秀科研骨干人才到部門內外訪問學習,培養高精尖人才。
來源:中國氣象
億航智能發布VT35新品 低空經濟商業化加速起飛
記者獲悉,億航智能10月13日全球首發新品VT35(復合翼構...(990 )人閱讀時間:2025-10-14滴滴入局低空經濟 產業資本加速搶占“空中的士”賽道
近期眾多鋰電廠商,包括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創新航科技...(680 )人閱讀時間:2025-10-13活力中國調研行|低空經濟重塑湖北竹山發展版圖
金秋時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麻家渡綠松石小鎮上的竹山通用機場...(687 )人閱讀時間:2025-10-11中科星圖:低空經濟戰略西寧落地,攜手產業伙伴共建“一網統飛”
9月26日,中科星圖(688568)牽頭舉辦的2025星圖低...(859 )人閱讀時間:2025-09-30低空經濟報
微信二維碼
微信號:18026288868Copyright ? 2024-2024 低空經濟報 版權所有
備案號:蘇ICP備2023025135號